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花蓮新聞 > 在地生活
陳韋勳創作個展花蓮一信展出
時間:2015-07-28 13:21:34 來源:花蓮一信 作者:楊均濰 瀏覽人數:
字級 S M L

陳韋勳在學生時期,就決定發展出自己有興趣的一技之長,那就是「繪畫」並且認定以此作為職業,但也曾考慮過現實面,因而轉換過跑道就讀平面設計科系,但最終還是回歸到自己所喜好的油畫創作上。本次展出針對作者從大學至研究所期間,概分為兩階段的一些油畫創作心路歷程,所進行的成果展示,希望可以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感受。

 

花蓮一信-01.jpg

 

大學期間,創作的內容曾不斷在「環境保護」這類議題中折衝,作品呈現不外乎反對、反諷或反思的方式作為,環境保護議題固然引起我去檢視與探討的興趣,但漸漸覺得這類主題本質上較偏向自然生態、社會議題,就如同新聞性質的媒體效應一樣,很快就被新的事件或新的議題所掩蓋、取代,較不容易與「美」產生連結,因此轉而嘗試以「觀察」的角度去切入,與之保持適當的「心距」,不再刻意去鎖定某個爭論熱點不放而直接具體深入進行探究,因為自認不是環保運動家,在文化面或創作面都不宜讓自身成為狂熱的當事者,後退一段距離才能夠保有「理性的空間」… 或者也可以說是「感性的空間」。

 

花蓮一信-02.jpg

 

現階段的創作,則致力於於台灣各地城鄉之中,挖掘諸多被人忽視、遺忘,且已留下斑斑時間刻痕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當年有的作為住宅,有的是一間商店,也可能是曾經風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空間,不過通常具有指標象徵意義而又較為幸運的,經有心人士的極力維護下,即使風華不復當年,最少也能「風韻猶存」;而相對於其他未受關注的,則往往不是因為經濟價值因素而難逃拆除改建的命運,就是成為被荒棄的廢墟,對於這些廢墟,我們無法為它們預測明天 … 保留?修繕?重建?拆遷?或是繼續任由傾圮? … 雖然它們是城市中的一部分,雖然它們的未來可以有多面向的想像空間,理論上仍與城市緊密相連,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處在孤立的尷尬狀態中。如同一個人作為群體中的一份子,雖然形體猶在,卻難脫難以言喻的落寞與疏離感,因為它們在時間軌道的某一處刻痕上暫時 … 也可能是永遠被凍結了。而此系列作,嘗試針對這些建築物,將它們從城市環境中抽離出來,孤立在一個空無的空間或荒地之中,被施工標示物(鐵皮圍欄、黃布條)封鎖著,這些施工標示物象徵 … 禁止進入,一方面是一種「自我停機」的宣示,另一方面則是警告「請勿窺伺」而刻意包裝自己以掩飾自身的徬徨。

 

炎炎夏日若想避開戶外豔陽和擁擠人潮,邀請您走進花蓮一信藝文空間,吹吹冷氣參觀免費的藝術創作,或許也能接收到共鳴,在作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小故事。

 

展出時間:7/25-8/9上午9:00-下午5:00假日無休

展出地點:花蓮市中山路473號7樓(花蓮一信總社)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