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0403地震重創滿一年,許多峽谷區域的步道與景點仍持續修復中,工程車穿梭不息,重機械的轟鳴聲回盪山谷。為推動周邊聚落觀光,並響應低碳環保旅遊理念,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太管處)於4月1日舉辦「太魯閣山海聚落低碳旅遊企劃」第三場活動,帶領鳳林鎮長橋國小師生體驗太魯閣周邊的人文歷史與自然風貌。


本次活動邀請崇德地區「達吉利共享空間」陳婉馨擔任講師,帶領孩子們親手製作手工餅乾,並以崇德遺址紋樣為靈感。他們使用模具或牙籤雕刻出獨特花紋,將這份充滿歷史味道的作品帶回家品味。接著,講師帶領孩子們漫步於崇德地區的小巷,在指導下用太魯閣族語「Embiyax su hug ? /你好嗎 ?」向村內耆老一一問好,並在一處神秘的草地自由探索歷史遺跡,透過講師的提醒尋找爐渣與陶片。一群孩子專注著地面的各種石頭,此起彼落出聲說「找到了」,親身體驗考古的樂趣,爭相著比賽誰先找到更大的,最終全體師生成功收集到一小盆珍貴的爐渣及幾片陶片,孩子們的專注與熱情展現出無限的探索精神,或許未來他們將成為優秀的考古學家。


崇德遺址歷史悠久,據花蓮縣文化局調查,從出土陶器的質地、類別、器型顯示此遺址具有北部十三行文化與東部靜浦文化兩個不同文化之間的仲介地位,是探索北部、東部史前文化往來關係的關鍵性遺址。此外,立霧溪作為台灣東部唯一一條由中央山脈直通大海的河川,曾是早期重要的產金地,甚至在荷蘭據台時期已有遠征採金的記錄,這些歷史縱深的交融,使崇德地區更具深厚人文底蘊。
活動最後師生們前往太管處遊客中心,參觀「0403變動中的太魯閣—山水相逢」特展。透過影片、圖片與現場講解,孩子們親眼見證113年4月3日花蓮芮氏規模7.2強震所帶來的影響,崩落的土石阻斷河道、步道與公路,救難隊必須徒步進入救援。然而,災後修復工作不僅包括道路及邊坡整治,太管處更推動種子球計畫,與志工及民眾攜手在崩塌地種下原生植物,賦予土地希望,並避免外來種入侵。透過這次導覽,孩子們不僅學習到自然變遷與災害應變知識,也親眼見證大自然恢復生機的過程。
太管處表示,此次親子考古低碳體驗活動,不僅讓參與者在地震周年之際探索自然與歷史文化,也透過特展了解大自然的生命循環,進而學習尊重大地。未來,太管處將持續推動結合在地文化與低碳旅遊的特色活動,邀請遊客一同感受有別以往來的太魯閣旅遊,豐富且多元的魅力。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